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传染科 > 病毒性肝炎 > 乙肝 > 治疗
编号:10989801
治慢性乙肝首选哪些药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6年3月7日 环球时报-生命周刊
     2005年末,中华医学会推出的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明确指出,治疗慢性乙肝的核心问题是抗病毒,而目前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有两大类———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。

    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药监局临床药物研究基地主任、北京地坛医院徐道振教授指出,这两类处方药各有特点,为临床用药增添了更多选择。

    治慢性乙肝首选抗病毒

    徐教授说,在乙肝的病情进展上,病毒的活动是主要矛盾,它是导致肝功损害、肝硬化等很多后果的原因。

    因此,治疗的关键就是抗病毒。只要DNA阳性,转氨酶异常,肝脏有炎症,就应该首选抗病毒治疗。并且,衡量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主要看DNA和HBeAg是否转阴。

    干扰素疗效稳定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干扰素用于抗病毒治疗已经有15年的历史。徐教授告诉记者,根据多年临床观察,使用干扰素半年到一年后,HBeAg转阴率为30%—40%,去年在国内上市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的抗病毒作用更好。

    其优点是既有抗病毒作用,又有免疫调节作用,且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延续;如果HBeAg转阴,疗效保持稳定;

    再次,对于使用普通干扰素后复发的患者,再换一种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,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
    据了解,干扰素对于女性、病程短、非母婴传播、肝纤维化程度轻且不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效果更好。>>>>乙肝用药的四大原则!

    但干扰素副作用较大。用药一周内,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,如发烧、畏寒、头痛、出汗、恶心、呕吐等。另外,病人的白细胞、血小板有一过性降低,需要在用药中密切监测血象变化。病人的反应个体差异很大,有的病人可能出现甲亢和精神症状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徐教授说,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可在停药后逆转,但作为医生,使用干扰素前一定要给病人讲明利弊。另外,干扰素需要皮下注射给药,普通干扰素为每周3次或隔日1次,长效干扰素则为每周注射1次,方便性已经大大提高了。

    提醒:在乙肝治疗中,有患者口口相传一些“新观点”,如“小三阳不用治,大三阳非治不可”等等。这些观点并不正确,网友切不可信这些错误观点而延误病情。

    核苷类使用范围广

    核苷类似物是近年的新药,包括拉米夫定、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三种。徐教授介绍,其优点是口服用药,很方便;另外适用范围非常广,除了用于慢性肝炎,还可以用于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病人,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的。一般来说,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需要长期用药。

    徐教授特别指出,由于拉米夫定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乙肝病毒活动性,所以对肝移植的成功实施意义重大。慢性乙肝肝移植病人,术前、术后都使用拉米夫定,可以明显降低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率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临床研究显示,口服拉米夫定1年后的HBeAg转阴率为16%。但是,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,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逐渐升高,第一年为14%,第四年则为66%。并且,部分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情反复。徐教授说,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,且后两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较小。

    用药中监测很重要

    徐教授强调,由于每个病人情况不同,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,都会慎重权衡,进行个体化选择,不存在哪个药好,哪个药不好的问题。使用干扰素抗病毒,要严格掌握适应症,严重肝硬化、癫痫、有精神病史、白细胞和血小板低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不能用。用药中要密切监测血象、转氨酶、病毒学指标以及血糖、甲状腺功能等,避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。使用核苷类药物过程中,也要注意监测转氨酶等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。

    国内知名肝病专科医生专家在线解答患者提问<<<, 百拇医药